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发布时间: 2015-08-04 05:02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场分享会的主题是读书分享,分享过程中,有专员用笔记更准确的记录了整个讨论。说道这里需要注释:“2015年溯洄每位设计师必须看完30本书,这个要求已经纳入了设计师的本质工作中。”今天,我们看看是哪位兄弟有勇气抛钻引玉。

溯洄分享会记录

读书分享《君子之道》

间:2015年6月18日  17:00—18:00

点:会议室

员:应到全体人员  缺勤:翼德、陆逊、阿瞒、子龙

分享者:奉先

主持人奉先

记录员马良

拍摄员:司马

会议内容:

奉先

感谢在座各位兄弟姐妹们的捧场,我们继续我们的分享会,今日我就自导自演咯,今日缺勤的人数较多,但是也不能影响分享的进行所有的规则和之前的一致。接下来就直接进入主题:

我带大家带来的分享是我上个月看了一本书的所思所感,当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所有的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拍砖,一起讨论。

君子之道这本书是2015年5月10日从绍兴北站买的。走的匆忙,之前买的书都没来得及捎上一本,再加上从绍兴回上海的车票是18:00左右的,我12点差不多就到了,这么长的时间叫我如何打发,只能去车站的书屋里转转,停留一段时间在一个较矮的书架上找个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君子之道》,其实我对这本书名真是不感冒,所谓“君子”类的文字我已经潜意识的排斥了,只缘于我对余秋雨先生的“信任”。大学期间看中他一本书,由于身上没钱就没买着,现在可以买了,却忘了书名。倘若《君子之道》是其他我并不熟的人编著,我可能都不会看一眼了。自己学识浅薄,熟知的名字倒也实在不知。只是我自己不介意,我只对自己中意的前辈的作品有兴趣而已。好吧,吐槽完这个名字,且看看内容如何。

其他部分有时间在记录一下。现在我要重点记录的是这本书133业(写经修行)篇里提到。原文:“《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字,都翻译成“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门,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和灭、垢和净、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可能是职业病的原因吧,无论是一些佛教的哲理还是生活的真谛。现阶段我都是戴着设计的眼睛在阅读,戴着设计的思想在考虑。这里能结合到的便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才是最原始和永恒的设计。

在p142:四、度化众生里提到,《心经》认为,以上所说的以“无”和“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一个“智”,小机智徒增烦恼,被佛教称之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的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有人说,这是佛教顺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关于上述所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我需要重点提出来“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这句话我以设计的角度是这样理解的“排除障碍,是设计真正的大智慧”,众眼可见,在当今的市场上,多少的设计是以排除障碍为宗旨的,为了蝇头微利,制造了多少的障碍,真正解决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设计还没做好,却又制造了一堆即将成为的问题出来。这也就是文中后面所提及的,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之为“漏智”。同时,后面接着阐述了什么才是大智慧——大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称为“大智慧度”,简称“智度”。佛教解决的是人们精神的度化,在精神上使人们脱离苦海。而设计师,我认为是上帝给人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作为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来说,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真正实际的生活苦海,用我们设计的产品去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从孩子未出生到他的死亡,作为工业设计师,我们都可以尽力的给他们最好的呵护。如果一个设计师真正的完成这样的人类工程设计。那么他的设计精神就是“般若”,就是“智度”的最高表现。其实我赞同人是有信仰的,有些哲理我们会潜意识的认为那是“假”“大”“空”。那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哲理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你的问题,或者是你只有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才能领悟那句哲理。但是作为设计师,我们却可以用真正的、真诚的产品去体现出那些哲理的真谛。前提是作为设计师需要领悟到哲理真正的涵义,这才不会导致断章取义。自2014年来,所谓的“中国智造”疯狂的在全国传播开来,各行各业都打着“智造”噱头在招募一群铁杆死士。而作为一位设计从业者,虽然自己的设计理论还没有强大的作品支撑,但是我可以严肃的说,基本的设计热情和职业素养还是具备的。只要我还热爱设计,就无法停止我对设计的发言,哪怕有人抨击或不屑,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讲出来了。智造,被大多数人都理解是智能的造就,这不是纯个人主观感受,现在就连60岁老人家都会谈论智能。谁敢说“智造”精神不就是这样被宣传开来了吗!倘若“智造”就是智能的意思,这着实太片面和局限了,这也就只是佛家所说的“漏智”。我们要真正去理解和体现“智造”,真正的智造应该是佛教里的“智度”,是大智慧度化,是“般若”,是用设计真正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到彼岸”。


   余秋雨先生说道:“历来有不少佛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他很赞成。佛教以很大的力度,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这对设计师的个人修为有很大的借鉴和学习。设计师从“自我”到“无我”的设计理论就是一个严肃的修炼过程。自我,和字面的意思一样,以自己为中心进行产品的设计,这样的设计难免主观性太强,个人意志太强。如果一个设计师的设计修为不够真诚和深远,那就不可避免的将这样的设计投入市场。如果一个设计师的修为足以强大到“无我”的境界,360度的思维都是以“他人”(可以是人、物、环境、国家、地球等)为中心,那么他的设计可能就更具深刻和永恒。

   诚如俗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既然佛教看空人我之界,那么,一个修行者即便把自己修炼成了一滴最纯有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由此可见,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路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由此,我便赞同,设计就是一场修行,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作为设计的修行者,也该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马良:

非常向往奉先描绘的美好,但总觉得没法落到实处。这种东西听得太多了,但多数也就是人云亦云,具体该怎么没个定数。这种观点把设计师定义过分扩容了,单纯的个体设计师根本没有办法承担起这个责任也没办法完成那样的产品。现状也是个人自扫门前雪,理论高度是有了,但总是说一套做一套。我认为说这里的“设计师”不是一个“单体”而是一个“团体”或者就是“社会”。奉先所描述的是团体的共同追求也是该共同承担的责任。作为一个单体的设计师,我们更多的就是做好内修,提升自己,真正做到静下心来积累。而“深入的了解、立足长远、解决问题”、完成“和人们与生俱来的哪一点灵性产生共鸣” 的产品是需要依托团队的。

司马

我们从事的就是商业设计,想办法让我们的设计创造商业利益才是正道。迪特.拉姆斯为博朗竖立了设计风格,这种Supernormal风格甚至一度成为了“德国设计风格。原因在于当时人们喜欢,“它”创造了极高的商业价值。因为多种原因大众越来越追求高科技和炫目形式构建的感官震撼,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炫耀。产品变得需要用一切手段向人们传达和强化“品牌“档次”“财富”等信息,诱导和刺激消费欲望。   Supernormal风格不再能够创造突出的商业价值了,博朗也就不再坚持Supernormal风格了,一切都是商业推动的。之前柳冠中老师讲过“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不应屈居商业之下,受商业统治。但问题来了,商业成功往往是设计本身价值和力量的具象表现,没有商业何谈设计价值?

郭嘉:

能够感动人的设计就是好设计。感动一个有针对性的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就能产生商业价值。

马良:

郭嘉同学说的没错,但这也造就了设计总是围着“高端”人群转,无外乎因为他们有钱。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设计成了小部分人的狂欢,一小群人围起来嗨一下,这就是设计师的价值体现吗?

奉先:  

   我奉先在阅读过程中,有某个句子或文章中能感同身受就会相应做个记号。很多的观点都是我认为,并不是绝对的,包括自己的观点可能在下个阶段就会自己推翻,有了思考就需要讨论,这样也不至于自娱自乐,活在自己的观点里闭门造车,听不进他人的声音。同时,我还是赞同有思想,有作品。用作品说话才是最强的传播。最后我们的讨论众多观点谁是谁非、谁胜谁败没一个定论,也许看官您可以指点一二。

票数统计(平均分):

奉先7.277票  

小编小结

奉先截取了一些来自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中的内容,分享了一些读书心得。主要说的就是“设计师的责任是什么”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好的设计”以此为核心溯洄的小伙伴们展开了这一期的讨论。今天就分享一下溯洄小伙伴们的想法,都是后生晚辈想法并不成熟,欢迎各位看官发拍砖。


溯洄(上海)设计咨询公司

Tel:021-6520 5655       Fax:021-6520 5665       Mob:18001956992

E-Mail:fanbaocheng@sohuidea.com

上海市宝山区漠河路303号溯洄创新联合体集团